第427章 巍巍太学府,煌煌圣朝象【卷终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
艾泽文学网 >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> 第427章 巍巍太学府,煌煌圣朝象【卷终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27章 巍巍太学府,煌煌圣朝象【卷终

  第427章巍巍太学府,煌煌圣朝象【卷终】

  长安街头,车水马龙,人群熙攘。

  热闹的街道上,叫卖声、还价声、稚童欢笑声、老人咳嗽声,汇成一曲丰富而略显嘈杂的交响曲。

  不过甚是热闹。

  繁华街道上的人群宛如河流,拥有着自己的走向。

  此时此刻的人群,大部分乃是朝着太学涌去。

  今天乃是太学扩招的日子,无论男女老少,皆是带有几分好奇之心。

  要知道前些时候,诸郡贤才齐至长安,陛下亲自出现在太学,留下勉励之语,那场面不由得让人心神向往。

  而太学的最新消息,则是从前日朝会中传出。

  师资力量冗余,太学接下来不仅可以教导各地察举上来的贤才,亦能遴选长安周边的适龄孩童,让他们拥有入学的机会。

  别说寻常人家,就连公卿勋贵听了,亦是心动不已。

  虽说他们家财万贯,但想给族中子弟找来合适的老师,并不简单。

  真正饱读诗书的贤才,他们的出路首选即是仕途,为了三瓜两枣,便跑去人家府邸当夫子,受到各种规则的约束与限制,肯定是不愿意的。

  故而那些贵族子弟接受的教育有多好,真不见得。

  相比太学这家大汉最高学府来说,那就更不够看了。

  因此长安周边有条件的人家,绝大部分都会带自己孩子去学府中试试。

  毕竟太学关于孩童入学的标准尚未正式出台。

  如果换成其他人来主持太学,没有明确规定的话,百姓大概率会产生“暗箱操作”的怀疑。

  只不过当下的太学之长乃是陈洛,自然打消了大部分人的疑虑。

  若是连替民请命,诛胶西厉王,抗洪救灾的陈学长都不相信的话,那么整个大汉官场恐怕没有几个人值得信赖了。

  抱着哪怕是试试的想法,只要家里没到揭不开锅的地步,都会选择带上自家孩子来试试,真要被选上了,说不定真就能取得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。

  ……

  与此同时。

  陈洛面带和煦的笑容,站在太学门前,缓声开口,“承蒙诸位看重,愿意信任我们太学,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来。”

  “伯玉你这什么话,要说教学水平,大汉何处能比太学更高不成?反正我就想着把我这不成器的儿子送到你们这来,看看能不能把他教出些名堂来。”接话捧哏的人,乃是站在前排的曹寿,而他身前站着齐肩高的少年,即是他的长子曹襄。

  “如果贤侄通过考核,进入太学,我们肯定会尽心尽力地教导。”陈洛笑了笑,又补充一句,“当然,我可不会看在与曹兄的交情上就开后门。”

  曹寿哈哈笑着应答:“有伯玉前面那句承诺我就放心了,犬子若是真是鲁钝,没有通过考核,那我必然不会带他过来丢人现眼的。”

  不过说实话,作为大汉位序靠前的彻侯,平阳侯府的师资力量尚可。

  因此曹襄比起同辈在说,受到的教育完备程度,算得上是顶尖。

  在这样的情况下,他要比不过那些寒门子弟,曹寿是真没啥好说的了。

  此事作为中途的小插曲,表面上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,一旁的众人看似淡然自若地听着他俩的对话。

  只是不少人在心底暗自揣测起来。

  刚刚平阳侯与陈学长的对话,似乎证明着太学选拔机制公平公正,但表里不一的情况多了去,具体还得看实际来论。

  如果平阳侯的嫡长子未能通过选拔,绝对可以证明太学的选拔没有猫腻。

  至于曹襄通过选拔,就得分情况讨论。

  要是他真是草包一枚,纯粹靠着父辈余荫进入太学,绝对会使太学的公信力极大降低。

  而站在太学门前的陈洛,神色并未改变,镇定自若地往下说道:“今日通过招生考核,进入太学的孩童,我们会指派博士去进行教学指导。

  考虑到身心因素,对于孩童入学时的教学强度标准,稍稍弱于那些贤才。

  当然,在质量上面,不会有所降低。

  至于等下考核的问题会有哪些,我知道这是诸位最为关心的内容,鄙人便在这儿先行告知。

  接下来的考核,分为术数、德教、文史,各项皆占比三一。

  最终成绩于三日后的未时公布。

  敢问诸位可否还有疑问?”

  无人提出质疑。

  陈洛所说的考核标准非常合理,而且没有堵死寒门与平民的机会。

  毕竟术数与德育两个方面,勋贵子弟占不到明显优势,若是纨绔子弟,未曾认真研读文史的话,那他们最后的优势同样荡然无存。

  只要在执行阶段不出什么问题,那这规则就称得上公平公正。

  “既然如此,还请各位带着孩子在前门处登记,而后孩子由我们的人员带领,自行进入。”陈洛后退两步,让出足够的空间。

  片刻后,那些带着孩子的家长迅速涌入太学内,找上负责登记的相关人员,报出详细信息。

  观察片刻,陈洛发现没出什么岔子,便转身回到太学之中,看看考核方面的博士们准备得如何。

  他刚刚在外面说的是考核的内容,但没说考核的具体形式。

  这次考核并非笔试,而是由太学博士采用面试的手段,来选拔出合适的孩童。

  考题则从同一题库内抽取,不过考场和候场区分开,而且在一个上午便全部考核结束,外加陈洛还安排了专人在考场巡视,基本可以避免泄题与徇私的情况。

  “你们这边还有什么问题吗?那些孩子已经进到太学里开始登记了,大概一两刻钟之后,正式考核就要开始了。”陈洛环视一圈,接着出声问道。

  “我们这早就准备好了。”李序笑了笑,忙里偷闲着答上一句,“话说伱们前面的情况呢?到底来了多少人想进太学?”

  “没去细数。”陈洛揉了揉下巴,“大概是三百到五百之间吧。”

  太学扩展之事,虽然传得远、传得广,但这些时间,最多传到长安周边地区,传出关中都没可能。

  只不过再往远去,那些地方的家长,有实力将家里的孩子千里迢迢送到太学中来,花费同样的时间与金钱,大概率在本地同样可以接受差上一档的教育,但会少耗费许多精力。

  因此他们选择更便捷的方式,并不奇怪。

  “三百到五百啊,到时候筛选一遍,应该能了留下十一之数,就很不错了。”李序思索片刻,缓声答道。

  那些地方上的贤才没有设限,只要察举上来,核验身份无误,即可进入太学。

  但这次扩招孩童进入,则是太学方面占据了主动权,自然会设立足够高的门槛。

  故而考核存在一定难度,确保招收的学生不会损害太学的含金量。

  按照严格的标准,那么十个中能进一个,已经算是很不错了。

  “对了,我们如果遇到权贵家的子弟,是否要放宽标准?”边上一名中年谢顶的博士低声问询。

  这可谓属于一类潜规则。

  较好的情况,是让权贵子弟拥有额外的名额,得以进入太学,而比较过分的呢,便是让他们占据他人的指标。

  陈洛沉声答道:“对其他人持什么样的态度,就该对他们持什么样的态度。

  不要放宽给分标准。

  现在你们代表的不仅是自己,还有太学,以及整个大汉文坛的脸面。

  若是你们都自甘屈身权贵,那未来教出来的弟子,走上政坛,岂敢挺直脊梁,为民请命乎?

  放心好了,出了什么事,由我来扛。”

  屋内沉默数秒,皆重重点头。

  或许他们代表自己的时候,会对权势产生畏惧,会不自觉地想要拿手中的名额换取利益。

  可自己现在代表着太学,文人的风骨不允许他们低头,先贤透过密密麻麻的文字注视着他们,让他们不愿也不敢弯下膝盖。

  ……

  “下一位,五十四号。”太学博士报出号码。

  随后,一位身材颀长的少年走了进来。

  “晨安无恙,在下司马迁,见过各位博士。”司马迁朝着前方三位博士躬身行礼问好。

  正中坐着的那位博士微笑着点了点头,“司马小友,还请坐。”

  待到司马迁坐下,他便发问道:“今有方田广三十七步,从十四步。问,有为田几何?”

  心算片刻,司马迁答道:“禀博士,共计五百一十八步。”

  那位博士没有说对与不对,只是继续问道:“今有九十一分之五十六。约之,该得几何?”

  这道题倒是简单一些,司马迁很快答出,“十三分之八。”

  博士再问几题,司马迁都流畅地回答出来。

  结束了数术方面的问答,作为考官的博士用笔在纸上默默记着,“此子五题皆对,答复速度较快,可评为甲等”。

  恰在此时,屋后转出一人,往那位博士的记录上瞧了两眼,发现是按照标准流程在做事,便又转悠去了另外的考场。

  三位考官面面相觑。

  陈学长是真有派人在查啊。

  所幸自己坚定,没有想着弄虚作假。

  定了定神,坐在左侧的那位官员开始提问:“请说出你对于‘兵家’的理解,并举例三个兵家人物以及著作。”

  司马迁睁大双眼。

  这个问题对于其他人来说,或许是道需要长久思考,回答也会是支支吾吾。

  但在自己眼里,简直是送分题。

  他花了五六息时间,在脑海里整理好语言,接着开口答道:“兵家者,大概是源于古时候司马一职,属于王室官员的武装防备力量。

  《尚书·洪范》八政之中,第八项说的就是‘师’,讲的就是兵事攻伐。

  而《易》中亦有‘古者弦木为弧,剡木为矢,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’,以武而威天下,大概讲述的就是兵家存在的必要性。

  至于现在,更是用精铁制作利刃,分割皮革组装盔甲,相较古时,发展更进一步。

  兵家的名人,乃有太公望,著《司马法》一百五十五篇;孙武,著《孙子兵法》八十二篇;魏无忌,著《魏公子》二十一篇。”

  那些考官瞬间一愣。

  这个答案甚至比他们预设的标准答案更加完美!

  深吸一口气,那位考官对司马迁微笑地点了点头,但谨记着规矩,没有过多交谈,接着低头伏案写着,“文史一道,此子功底深厚,颇有见地,必入甲等,亦可称其为首”。

  术数与文史两科结束,面前这孩子皆拿到甲等,剩下的德教,只要不拿到末流的戊等,那进入太学可谓是板上钉钉。

  不过德教一科,只要对方不是拟人,无论哪位考官,基本上都会给出丙等以上的评价。

  ……

  约莫两个时辰过后。

  “伯玉,里面的考核结束了,这里是本次三科甲等的名单,最终入选的名单应该就在这其中产生了。”李序手中拿着三张宣纸,上面满是记录。

  不得不说,太学办事相当效率,初审名单已经出来。

  当然,后面还有二审、三审,用以确认成绩与身份无误,才会在三日后宣布最终名单。

  揉了揉下巴,陈洛接过那三张宣纸。

  德教那张,他是稍微扫了两眼,便放在了最下面。

  毕竟大汉以孝治天下。

  不对进入太学的学生考察品德,似乎说不过去。

  但真要把它多当回事,成为重要标准,那倒也不至于。

  毕竟太学是要培养做实事的官吏,而非道德君子。

  仔细翻看前两份宣纸,陈洛是在它们上面找到了同一个熟悉的名字。

  司马迁?

  好家伙,要是太史公来当我的学生,哪怕是挂名的。

  自己至少可以吹两千年啊!

  毕竟史家毫无争议的第一人,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能做到这点的人,屈指可算。

  沉吟片刻,陈洛指示道:“若是有两项甲等成绩者,直接算他们通过考核即可。”

  这倒不是为了保送司马迁。

  毕竟德教一科上,评为甲等的数量最多。

  而文史与术数,可能存在偏科型人才,若是漏过,那就有些可惜了。

  李序闻言点头应下,“好,我这就去安排,对了伯玉,之前约好的后日踏青,要不要继续?”

  “嗯……那就不取消吧。”陈洛想了想,然后回答道。

  此次踏青是陈洛在两旬前发起的,找了个大家共同的休沐日,想凑齐大家伙一起交流,顺带放松身心。

  只是恰好太学扩招在上次早朝定在这个时间段,导致陈洛有不少额外的工作需要忙,要是出现什么意外状况,自己可能就脱不开身,那么这次踏青也就只能取消。

  不过现在看来,太学的扩招有条不紊,并未出什么乱子。

  因此踏青完全可以继续。

  既然没有变化,那么就不需要去进行额外的通知,李序摸了摸下巴说道:“行,那我先忙去了。”

  ……

  两日后。

  四月春光正好,空气中混合着青草与露水的清香。

  众人从长安南门,不坐车马,踏着墨家专门制备的登山木屐,走走停停,朝着终南山而去。

  “刚刚我坐马车走太学那边路过,看着伯玉你办学工作是做得有模有样啊。”赵绾笑着夸道,自从察举制正式举行,太学就成了大汉最受关注的项目,没有之一。

  只要是个明眼人,都能看出刘彻对太学的重视。

  故而陈洛风头正劲,就连自己这个新上任的宰相都隐隐比不过他。

  “赵丞相所言不错。现在长安谁家不想把自己孩子送入太学啊,我以后若有了子嗣,肯定也是送进太学之中。”司马相如现在属于外聘的博士之一,在太学内教授文辞,深感里面文风甚佳。

  陈洛笑着回应,“长卿这话说得,那你得和令正多加努力,到时候指不定送过来,还能算我学生呢。”

  “那估计难了。”赵绾补充道,“用不了三年,伯玉你肯定能升。”

  陈洛摆了摆手,“三年才教出来一期学生,我这至少要待个五六年。”

  自己又不只是混个资历,是打算真正把事情办好。

  而且太学的重要程度,确实不低。

  自己任期上培养的两三期学生,决定着大汉未来十几二十年内的官吏质量。

  未来朝代圣明,亦或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,自己所掌管的太学,将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。

  “伯玉,明日公布太学扩招名单,犬子是否入内,提前给我透露一下,不算违规吧。”曹寿轻咳一声,试探问道。

  陈洛瞥了他一眼,“违规倒也不算,只是也没多合规。”

  虽说太学的规矩皆由自己制定,要是自己说不违规,别人也不敢说不是,但是带头去做某些处于灰色地带的事情,似乎也不太好。

  边上的李序挠了挠头,“我记得令郎似乎德教和文史都有甲等,术数稍差了些,但也算是不错。”

  “喔?”曹寿抿了抿嘴,一副心领神会的样子,“我回去定会好生说道说道,让他多下几分苦功夫在术数上面。”

  而陈洛无奈望向李序,李序则是摊了摊手,表达的意思明显。

  我这可是想让你不难做啊。

  “话说太学二期什么时候开始招生,去病的年龄不够进这第一期,只能想着让他去第二期了。”卫青接道,话题仍旧有关太学。

  他们这些人之所以能组局,一同踏青,关键的核心人物还是陈洛。

  曹寿与赵绾打过交道,但不相熟,卫青与曹寿曾是主仆,肯定不会单独出来踏青,至于卫青和赵绾之间,连点头之交都算不上,还有边上的司马相如,更是与他们风马牛不相及,连在朝堂上都不会有交流。

  待到今日这番交流过后,大概会慢慢熟络几分。

  他虽然不打算在朝堂内结党营私,但还是得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班底,做起实事来,可以不用看别人的脸色,不会被在某项环节卡住。

  这也是陈洛的目的所在。

  自己不去招惹别人,但也要有别人招惹后,强硬反击的能力。

  嘴角微微上扬,陈洛轻声道:“太学会是三年一期,在察举开始的次年三月末,二期招生的时候,去病年龄是够的,只要他感兴趣,让他来参加考核即可。”

  “那到时候让他试试。只不过他呀,也就对那些兵书感兴趣,别的典籍是一本不读。”卫青叹了口气。

  曹寿笑着说,“这又什么不好,大汉历代列侯中,有几个没打过仗的?万户侯里,除了酂文侯以外,全都在马上冲阵厮杀过,我看这男儿功名,就得马上取得。”

  “曹时兄,你话是这么说,可没见你去军阵中历练历练?”赵绾在边上调侃一句。

  “嗐……我这不是,不是没那个机会嘛。”

  除了卫青之外,几人皆是哄笑起来。

  “以前年少,于酒色中消磨了志气,现在年岁渐长,确实是发现白白浪费了不少时光啊。”曹寿倒没在意那些笑声,自顾自地感慨。

  赵绾闻言,倒是正色安慰道:“话也不能这么说,从前岁平阳侯南下赈灾以来,陛下是开始将不少事务都交与你的手中,这是相信你可以办好的。”

  司马相如亦是点头赞同,“人莫言老,暮年亦可以做出不俗事业,何况曹时兄正处壮年。”

  畅聊几句,众人最开始见面时的拘谨,已经消失不见,很快话题转移到了各自的生活,不再只是围绕着陈洛与太学上面。

  “我观当今,承文景之治,帝又弘治,仓禀足,百姓行道而不畏盗,夜不闭户而不惧贼,可称圣朝,不逊于上古三皇五帝时候。”陈洛眺望着远处藏在云间的终南山,又见着道上神色安逸,同是踏青的路人,喃喃自语。

  卫青听见这话,没有应答,但默默点了点头。

  而曹寿则是朗声应道:“的确如此,大父都和我说过当年秦末纷乱,民不聊生,相比起来,现在确实是最好的时代了。”

  是啊。

  见过那个英雄辈出,但嗜血的时代,陈洛深以为然。

  现在就是大汉开国七十余载,最好的时代。

  不过要成为真正的圣朝,还差了一步。

  他半转过身,将目光从风景秀丽的终南山上移开,投向北方。

  朔北有刺骨的寒风,亦有骑在马背上挥舞着刀剑的最危险的敌人。

  ————

  元初七年,仲春之始,余尝从三五友人游,会长安城西,游于终南之山阴。

  是日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,言国事亦话家常,虽无悟道之际,却有兴怀之感,快然自足,言“今有煌煌圣朝之象矣”,后司马长卿作赋三篇,墨宝吾得之二,今藏家中。

  ……

  倏而二十载,故友零落,或长安,或辽东,或巴蜀,余于西域已三载,见天山之风貌,忽忆前事,为文一篇,纪念旧时。——《忆终南山游记》【汉】陈珣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aizew.com。艾泽文学网手机版:https://m.aizew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